• |
  • 数字校园
  • |
  • 办事大厅
  • |
  • 电子邮件
全文搜索

财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院新闻 > 正文

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三三制”教学模式,建设高质量思政课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4-03-14    点击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高质量思政课为目标,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抓手,打破时空限制,打破身份界限,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探索形成“三三制”教学模式。

一、具体举措

拓展课堂空间,畅通教学供需。构建由移动课堂、实体课堂、实践课堂组成的三个课堂,每个课堂侧重解决三个问题。“移动课堂”解决知识短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途径联通问题,“实体课堂”实现内容专题化、资源系统化、师资团队化,“一线课堂”注重升华老故事、弘扬红故事、阐发新故事。

(一)丰富移动课堂,弄清“是什么”,满足学习需求侧

1.知识短板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性、知识性有所不足的现状,各课程各专题负责教师梳理知识点,拍摄制作微课,通过在线课程补齐学生知识短板。

2.社会热点问题。每月编写1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学生版)》,解读热点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引导学生了解时政热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时政。

3.途径联通问题。充分利用江西红色资源优势,组织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将思政课教学由校内延伸至校外,贯通教学空间。

(二)做实实体课堂,聚焦“为什么”,用好教学主阵地

1.教学内容专题化。以理论为纲、问题为目,实施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保证教学体系脉络清晰,疏通学生思想“堵点”,扎准问题“穴位”,引领正确价值导向。

2.教学资源系统化。以统编教材为遵循,以问题式专题化为路径,以学生学情为依据,以社会热点为重点,编写专题教学大纲、学生学习读本及教师教学指南、课件和教案,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满足教与学的双重需求。

3.教学队伍团队化。积极探索“集体研究、合作备课团队共享”机制,推行“双师同堂”“一课多师”“师生同台”等多样态教学形式,做到教学互长。

(三)强化“一线课堂”,解决“做什么”,打造内容新矩阵

1.升华“老故事”。编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组织学生沉浸式参观艾草和灵芝种植加工等,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现实价值。

2.弘扬“红故事”。以红色财经为主线,编写《中央苏区经济制度》《中央苏区红色经济故事》等读物,阐释红色文化的指引意义;组织学生创作微电影、讲公开课等,在情景式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3.阐发“新故事”。采访参观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鄱阳湖候鸟保护、剪纸,探究稻虾种植、乡村治理新模式、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等,形成江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系列案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大地的生动实践。

二、成果成效

经过探索,“三三制”模式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赋能教学。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项;14人次获全省教学能力比赛一、二、三等奖; 4个团队获全省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优秀作品。1人获全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名,1人为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

2. 以教促研。获国家级课题立项3项(以“优秀”结项2项、在研1项)、省级课题15项;发表论文19篇,4篇论文获江西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出版教辅资2部。

3.学生受益。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超93%。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大幅度提升,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人数占在校生82%,1.6万余人次参加校级思政类社团活动或微宣讲;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2项,“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连续5年获江西省思政类知识竞赛二、三等奖。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红色走读和“三下乡”等活动,多人次获奖。

(文/图 朱欣成)编审:余曼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