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郎曲珍,女,藏族,中共党员,1992年5月出生,西藏昌都市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13届毕业生。2013年8月份参加工作,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份担任西藏昌都市边坝县草卡镇东托社区驻村工作队干部,主要从事精准扶贫工作,2018年5月份至今起担任西藏昌都市边坝县草卡镇妇联主席。因工作成绩突出,2017年被评为“昌都市优秀公务员”。

一、扎根基层谋发展
紧密联系群众,扎根基层服务,是斯郎曲珍对工作的“信条”和履职“基因”。作为一名公务员和党员干部,她始终不忘基层这个“根”,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四必去”、做到“四结合”: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坚持困难户必去、党员户必去、科技致富户必去、信访户必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走访与平安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与安全生产宣传相结合,彻底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与排查矛盾纠纷相结合,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与发展农村生产相结合,切实帮助群众走上致富路。
东托社区位于草卡镇的西南面,距镇政府3.6公里,下辖东托村、空瓦村2个自然村,81户486人,生产总值219万余元,农牧民人均收入6715.4元,现金收入4700元,社区以种植业为主,无特色农业项目及厂矿企业。为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带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斯郎曲珍积极试点和推广玛咖种植,每年每亩增加群众收入8000元;她还联系企业开发社区砂石资源,组建砂石场,吸引农牧民群众入股,实现年度每户分红5500元;同时大力开展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设,一部分用于外来承包(每亩每年承包费1500元),增加集体收入,一部分用于社区群众自行种植,增加群众个体收入。
她积极协调该县发改、城建、水利等部门,申报空瓦自然村人饮工程、排污管道工程、维修人饮管道、水渠灌溉项目,有效改善了社区的排污设施,村民群众的安全饮水得到了切实保障。每月月底开展“三清洁”活动,对社区街道、山坡、河流垃圾进行清扫;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强对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文明公约,引导农牧民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据了解,东托社区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87人,参保率达到92.18%。

二、调解纠纷促和睦
每年5、6月份是农牧民开始转场放牧的时节,草场的纠纷此时也集中出现。为处理好各类不同草场纠纷,斯郎曲珍制定了调解工作方案:一是针对已存在的难点纠纷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早做预防,提前与牧民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与生产需求。二是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将《草原法》宣传细化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让每个牧民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防止发生突发事件。三是重视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第一时间解决,因政策、法律而不能及时解决的,做好思想疏通,避免因客观原因造成越级上访等问题。四是加强巡查,对处理完的纠纷加强“回头看”行动,保证纠纷处理落实100%。在驻村的5年时间里,斯郎曲珍先后为社区的65名群众解决草场纠纷、虫草采挖、牦牛肇事等38件难题,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金牌调解员”。

三、结对帮扶助脱贫
根据东托社区的工作安排,斯郎曲珍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普布次仁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为做好扶贫工作,她深入普布次仁家中,通过实地查看、面对面交谈的形式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房舍建筑、用水用电及生活物资、培训就业问题等基本情况,并以聊家常、讲政策的形式,倾听帮扶对象家人心声,为他们想办法、出点子,做到真正的脱贫致富。
一直以来,普布次仁都是和70多岁的老母亲在一起生活,由于老母亲体弱多病,普布次仁没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周边干点零活,挣点零用钱补贴生活,家庭十分拮据。2017年,在斯郎曲珍的鼓励和帮助下,普布次仁下决心拿出了家里的积蓄,加上银行的贷款,凑齐了34万元,买了一辆大卡车,跑起了运输。对于还清欠款,普布次仁一点压力都没有,他说:“在水泥厂拉砂石,最多一个月能挣1万元,最少也有5千元。如今,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基建项目越来越多,运输这个行业几年内不愁没活儿干。”
工作以来,斯郎曲珍始终牢记习主席“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殷切期望,时刻培养自己“难事面前不低头,大事难事敢担当”的精神品质,成为了基层队伍中勇立潮头、善站排头、敢于亮剑的“冲峰尖兵”,相信她能继续秉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工作理念,坚持把事业举过头顶,以敬业务实的态度立足岗位干出卓越工作成效,让青春在藏区基层事业中展翅翱翔。
(文/图 刘昶)编辑:刘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