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数字校园
  • |
  • 办事大厅
  • |
  • 电子邮件
全文搜索

首页

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益路黔行:多元推普助力振兴,共绘民族同心圆​

来源:团委    发布时间:2025-07-16    点击量: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间,一场以“多元推普助力振兴,共绘民族同心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7月8日至16日,“益路黔行,语润苗音”实践队在阔别一年之后,再度踏足凯里市舟溪镇,创新采用“语言培训+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多元模式,为当地的学子与村民搭建起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桥梁,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明纽带,在苗乡侗寨熠熠生辉。

数字赋能:智慧课堂助教学

在舟溪小学的课堂上,实践队员以数字技术为墨,绘就教学新景。他们借助“数字科技馆”平台,带领孩子们云端畅游中国科技馆,使遥不可及的科技成果触手可及;运用“畅言普通话”APP打造发音练习的趣味天地,让普通话学习充满乐趣;通过“云端课堂+智能评测”模式,将VR虚拟场景与AI语音纠错技术融入教学,引导孩子们在“哪吒配音”游戏中矫正平翘舌音,在“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里聆听经典作品。此外,队员们还与当地教师共研教学,演示“普通话小镇”APP趣味模块,分享“数字人”录制技术,推动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黑板讲授”向现代化的“数字互动”转型。

红色基因:普通话里传薪火

依托江西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实践队紧扣“典耀中华”主题,精心策划了“寻红风、讲红情、听红音、探红韵、建红志”五位一体的系列活动。活动以长征故事宣讲为开篇,引领孩子们穿越历史长河,感受革命岁月;组织共诵红色诗歌、开展线上云游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活动,借助科技力量让革命精神可触可感;以“重走长征路”“珠行万里”“折军帽”等互动游戏寓教于乐,深化孩子们的体验。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桥梁,使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在孩子心中熠熠闪光。

芦笙和鸣:双语共舞同心圆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实践队深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创新实施了“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双语推广策略。在“一句话教你说方言”课堂上,苗族学生化身小老师教实践队员说苗语、唱苗歌;芦笙广场上,苗寨乡亲们热情地手把手传授苗族传统舞步,带着队员们一起“跳芦笙”;“共绘画卷”活动中,实践队员与舟溪小学的孩子们并肩执笔,将江西的红色地标、苗族特色建筑、两地美食风光等元素融入画卷。民族融合犹如一根丝线,将语言交流、文化互鉴和历史传承有机串联,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民族团结的绚丽之花。

非遗传承:巧手妙语解文化

在苗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潘英奶奶家中,实践队员们认真记录着织锦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并以“非遗微课堂”为载体,录制普通话讲解视频,将苗族织锦十二道工序与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织锦技艺通过数字媒介走向大众视野。同时,实践队将江西瑞昌非遗剪纸与苗侗文化创新融合。课堂上,队员们变身“非遗讲师”,用普通话讲解剪纸作品中的吉祥寓意,手把手演示汉字的字形剪裁技巧。这种“非遗技艺+语言教学”的创新模式,既让普通话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

技能实操:语言赋能产业兴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苗寨的生态稻米……”在曼洞村的稻田边,实践队员通过抖音直播推广苗寨生态稻米等农特产品,以标准普通话讲解配合实景展示,有效带动线上订单增长。在文旅推广方面,团队精心制作展示苗绣针法、蜡染纹样的短视频,并设计包含作品特色与匠人联系方式的“销售名片”,实现文化产品的多渠道传播。为提升匠人电商运营能力,团队还设计了融合非遗文化特色的直播话术,从语言表达、互动技巧等维度进行培训,助力匠人在直播中生动展示苗绣、蜡染的魅力,建立深度客户链接。

需求导向:精准推普提质效

在普通话推广中,实践队针对学前儿童、少数民族村民、留守妇女等不同群体需求,实施了差异化的推普策略。针对学前儿童,实践队设计“童谣唱诵+汉字积木”游戏,让孩子们在儿歌中学习声母韵母;面对少数民族村民,搭建了“红歌对唱”舞台,帮助他们在歌曲旋律中感受普通话节奏;为留守妇女打造“五场景沟通样本”,模拟家校沟通、电商直播等真实场景进行对话训练。此外,实践队还特别绘制了《苗寨生活双语通》手册,以插画形式呈现“去医院怎么说”“网购退货怎么沟通”等实用情境,帮助村民掌握表达技巧。这种“需求导向+场景化教学”的模式,使推普效率提升40%以上。

益路黔行,不仅是一场普通话的推广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交融。实践队以普通话为纽带,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连,在黔东南苗乡探索出一条“语言+文化+产业”的特色振兴之路。他们借助多元化策略赋能乡村振兴,在提高推普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语言文化与乡村、民族特色相融合。此外,通过推普,苗族传统的织锦、刺绣、芦笙等非物质文化形态得以跨越时空限制,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在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中,普通话成为打开山门、连接世界的金钥匙,让苗乡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绘就出一幅语言相通、文化相融、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徐颖 宋子雄 图/“益路黔行 语润苗音”实践队)